天巴路巖溶隧道施工的“魔法”之旅,邀您一起探秘!
發布者:廣西高速公路投資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12-13 10:01
天峨經鳳山至巴馬高速公路,這條連接廣西與貴州的省際通道本月即將全線通車啦!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條高速公路在巖溶隧道施工中的神奇歷程。
破土動工的豪情壯志
天巴路啟動伊始就面臨嚴峻的挑戰。項目全長104.7公里,橋隧比65.6%,全線55座隧道隧址均位于廣西典型喀斯特地貌巖溶極發育區,復雜地質巖溶隧道施工是整個項目建設的難點和關鍵點。項目始終以黨建為引領,組建“交投先鋒+攻堅突破”團隊,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項目建設中克難攻堅。
▲“交投先鋒+攻堅突破團隊”慶祝隧道貫通
溶洞探險,施工中的“魔法”挑戰
巖溶隧道施工就如同探險溶洞一般,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不確定性。如何確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提高施工效率,成為項目團隊面臨的重要問題。
天巴路項目團隊在國內首創研制出“巖溶區隧道施工安全技術成套保障體系”,全力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01精準勘探,摸清“敵情”
針對項目喀斯特地貌巖溶發育特點,在隧道施工勘察及地質預測中,天巴路項目團隊全線推廣應用半航空瞬變電磁探測技術,勘察位于復雜地形區域的隧道,并根據探測結果分析得出隧道高風險巖溶區段的分布位置及走向,提前預知不良地質危險區間段,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信息保障。
▲半航天瞬變電磁探測技術
依托半航空瞬變電磁法、超前地質預報、超前地質鉆探、加深炮孔等不良地質災害預測手段,項目團隊還構建了多方法、多層次、多尺度的步進式地質災害探測技術的協同反饋機制,可從多角度探知判斷隧道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質等安全風險源。根據預測情況,隧道班組在執行每開挖循環前進行班前技術交底,有力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巖溶區隧道災害預測技術路線圖
02因地制宜,制定方案
針對探知的溶腔填充段、軟弱圍巖段等隧道不良地質段,項目團隊加強管理,著力從洞內工作面照明亮度、配備專職觀察員、在溶腔填充物段嚴格實施徑向加深探孔以探測隧道輪廓周邊的高風險溶腔隱患、優化作業時間及施工工序等方面加強管控,將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隧道攻堅突破團隊在施工現場勘察
與此同時,項目團隊結合重難點,對55座隧道的施工堅持動態管理,在每個施工合同段建立隧道管控工作群,參建各方結合地質災害探測信息成果,及時開展隧道襯砌支護參數的變更調整及優化,發現不良地質段后,第一時間現場制定處置方案,有效保證隧道施工安全推進。
03總結規律,有序應對
在建設過程中,天巴路巖溶隧道共發生大小塌方60余起。項目團隊不斷探索塌方發生規律,總結出一系列塌方發生前兆特征。
同時,針對從發現異常到發生塌方過程中10至20分鐘時間間隔的特點,項目團隊制定作業人員和機械設備疏散撤離的應急預案,進一步確保施工人員生命財產安全。
成功在望 通車倒計時
▲納合村2號隧道
經過項目團隊的不懈努力,天巴路的巖溶隧道施工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應用自主研發的“巖溶區隧道施工安全技術成套保障體系”,項目團隊在天巴路隧道施工過程中實現360余次不良地質災害預警,大幅提升喀斯特地貌高風險巖溶區隧道施工防災減災能力,為廣西區內高速公路項目隧道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實戰經驗。